2015年1月24日 星期六

從「菜籃子革命」出發,等待農權正義的天光


文 / Lydia Su

若嚐過苗栗灣寶金時地瓜的美味,對農友洪箱應不陌生。去年1月,綠主張分享了洪箱一家人從地瓜栽種、採收、分級、整理乃至運送到站所的故事(註)。備受稱道的家庭農業模式,除了撐起自家經濟,也連帶支持許多家庭的生活,成為農村裡一股重要的安定力量。轉眼間,再次來到相同的農忙季節,洪箱卻已兩度北上至行政院陳情抗議,究竟是為什麼?

抗旱供水 重工輕農

去年入冬以來降雨量銳減,農委會宣告桃園、新竹、苗栗、嘉南地區共計4.1萬公頃農地今年第一期稻作停灌休耕。生產出全國十大好米的璞玉田、隸屬明德水庫灌溉區的苗栗灣寶皆赫然在列。儘管水情吃緊始於天候異常,但農民對於政府獨厚工業、斷然要求稻作休耕的兩極做法深表不滿。


農民的困境與哀愁

1月13日,手持標語、帶著一對孫兒女的洪箱與來自全台停灌區的農民、代耕業者以及中興大學應用經濟系特聘教授陳吉仲、台灣農村陣線、主婦聯盟等農業和消費者團體,共同集結在行政院表達反對休耕的立場。

洪箱憤怒的表示,過去蓋水庫農民都有出錢,也說好水庫蓋好會優先提供農業使用,然而只要有新的工業區,水就優先調撥給工業,遭逢天災,農民甚至無水可用。她痛陳農民要的是有尊嚴的工作,自食其力以求一家溫飽,而不是輕易掠奪他們本該享有的水權與工作權。

即使休耕有補償措施,農民同樣怨聲載道。由於補償方案過於粗糙,農民不但收入驟減,以地主為補償對象的施行辦法,更讓佃農、代耕業者、自產自銷的農民無法獲得實質補助,生計堪憂。來自新竹新豐的七年級青年農民劉政雨三兄弟,在三年前配合政府「小地主大佃農」政策返鄉務農,甚至擴大租賃耕作面積,如今政策丕變生計無著,讓肩負養家重責的他們無言以對。

農業議題 眾人之事

陳吉仲教授直言,政府以經濟產值多寡來評斷農、工之間的輕重,既錯誤又偏頗。陳教授表示水稻田的價值包含水資源涵養、文化、糧食安全和生態環境等多重貢獻,年產值超過2000億。但最重要的是這2000億的外部效益為全民所共享,而工業區所賺的錢卻是進了少數資本家的口袋,因此休耕政策不僅造成農民的失業危機,全體人民也將蒙受巨大損失。

主婦聯盟的黃淑德理事認為,休耕不只是農民的事,也是消費者的事。在台灣糧食自給率僅三成的今天,若政府仍單以進口作物來解決國內糧食短缺的狀況,那不但是在糧食自給議題上大開倒車,還會衍生更多食物安全與選擇權益的問題。


為下一代 找回農民的驕傲與春天

當記者私下問洪箱為何帶著一對孫兒女前來陳情,始終面色凝重的洪箱感慨的說:『都是為了下一代啊!』

近年台灣農村的人口流失、文化式微、良田消逝與徵收事件頻傳,農業處境的困厄不言而喻。全球暖化造成的天候異常,將來恐怕有增無減,且無國界之分。看天吃飯的農民應當獲得更多奧援,同為生命共同體的我們方能享有糧食安全的保障。

未來,不論是菜籃子革命或是街頭請命,我們都要與辛勤的農友們,一起並肩走下去。



【註】:該文詳見綠主張第124期「一代地瓜裝載的家庭農業價值」。
【公視我們的島】水不落田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投稿使人心曠神怡....

page